在11月3日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上,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說,當前上海正處于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南京市副市長羅群也表示,南京正處在產業轉型、城市化加速經濟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時刻。同時,也面臨著發展空間不足,資源瓶頸約束,環境容量有限等諸多挑戰。如何發展競爭優勢是南京面臨的重大課題。
今年7月6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根據會議要求,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頒布,這被視為中國開啟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一個重要標志。
此后幾個月里,包括廣東、上海、北京、浙江、云南、貴州、陜西、遼寧、安徽、黑龍江、海南、廣西、江蘇、河北、內蒙古、湖南、甘肅、江西等地相繼召開科技創新大會,相關政策措施也紛紛出臺。
沈曉明說,上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十二五”,上海將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搶占科技制高點,培育經濟增長點,促進價值實現,率先提高創新活力。
作為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羅群稱,最近南京正在制定關于加快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力爭在政策創新上有更大實質性的突破。“在這些政策措施的引領下,科技創新對發展的貢獻份額逐年提高,2011年達到56%.”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也介紹說,借助于政策資源的整合,推動了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實現了生物醫藥產業銷售從2009年的37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750億元,產業規模兩年翻了一番。“我們希望在‘十二五’末期,把生物醫藥產業做成北京的支柱產業。”
不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主任杜德斌強調,創新不是發生在所有地方。比如,中國發明專利的空間分布就極度的不平衡,63%的中國發明專利集中在20個城市,50%以上的發明集中在12個城市。
杜德斌表示,在創新領域,地理位置是決定命運的。同時還必須有優秀的研究機構和大學、風險資本、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技術的溢出者。
不過,他也表示,創新中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整個中國城市的創新發展還處于初級的階段,但并不是表示沒有希望。比如上海、深圳就屬于有動力,上升速度很快的城市。
而在創新生態系統中,杜德斌表示,政府應該是一個太陽的角色,為城市的創新營造環境,聚集人氣,同時還要確定方向,每個地方都有適合不同產業的發展。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磊稱,個體創新是創新的原動力,也是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的增長空間。而要激發創新,政府需要與市場在不同階段有和諧的互動。
丁磊舉例稱,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搞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28個省市把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十一五”期間,全國只有一種藥物被認定為原創藥,90%以上都是化學藥物。在丁磊看來,這樣的戰略是迷失的。
丁磊稱,任何市場都需要政府的引導,但政府過于強勢安排資源的話,是不利于創新的。他表示,政府在早期可能會通過逐步的資源配置來培育產業,但不能長期而為之。“現在高科技園區各地政府拿出土地補貼支持創新,實際上這樣一種無序的資源配置是影響創新的。”
丁磊稱,政府不能干擾市場,更不能做地方保護主義,整個中國的市場應該是為創新來打開的。
此外,丁磊稱,資本是支持創新的一個最重要的力量,美國資本市場的形成是一個正的金字塔,廣大的中小企業在金字塔的底部獲得了很大的金融支持。而中國則形成了倒金字塔,中小企業在中國企業的總數占到99%以上,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得不到這樣一種活力的支持。所以要鼓勵自由競爭,要完善資本市場,才能建立這樣一個有利于個體創新的氛圍。
今年9月,《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并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確立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但至少在目前,企業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國創新體系的薄弱環節。國研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呂薇稱,目前根據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大中型企業當中,具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不超過30%,而且企業的平均研發支出強度比較低,大中型企業研發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是0.93%.同時,盡管很多企業有了一定的研發投入,但這些投入也沒有全部轉化為生產力。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昨日的大會上也表示,實現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關鍵是在于強化企業的主體。要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其中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的創新活動。要加強政策的引導,鼓勵企業發展技術研發機構,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的流動,鼓勵科技人員深入到企業來進行創新創業。